電車難題,是要永無止境的代理人戰爭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今天我問了AI一個問題 —— 電車難題:
1 未來世界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小規模的代理人戰爭連年不絕,死傷皆為亞洲、非洲、南美洲的人。
2 未來世界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後迎來永久和平,但地球上有一半人口死於戰爭,9個擁核國家直接滅國。
哪個更好?哪個更不壞?
四位AI回答的結果如下:
ChatGPT
這個問題是非常深刻且痛苦的思考實驗。它就像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的一種加強版,不是純粹的數學選擇,而是關乎 倫理、公平、歷史與責任 的多重層次問題。
📜 兩個選項簡述:
方案一:持續代理戰爭
- 沒有全面大戰,但局部地區(如亞洲、非洲、南美)長期遭受戰亂
- 大國本身安全穩定,戰爭主要在他國發生
- 死亡人數雖低於大戰,但傷亡「不斷發生」
- 暴力與不公延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方案二:毀滅性大戰後和平
- 一場毀天滅地的全面核戰,直接毀滅半數人口
- 多數軍事強國(含美、俄、中等)滅國
- 剩下的世界因災難性記憶而實現「永久和平」
- 沒有大國能再發動戰爭,但文明與人口規模倒退百年
⚖️ 比較標準分析
| 標準 | 方案一:代理戰爭 | 方案二:全面毀滅後和平 |
|---|---|---|
| 總死亡人數(100年內) | 可能為數千萬,但分散 | 一次性數十億人死亡 |
| 死者分布 | 不公平,集中於弱勢地區 | 廣泛,全球性災難 |
| 文明與科技延續 | 持續增長 | 可能倒退數十年至百年 |
| 倫理觀感 | 類似殖民延續,少數安穩建立於多數苦難上 | 平等毀滅,但代價太高 |
| 和平實現方式 | 透過壓制、分裂 | 透過毀滅與恐懼記憶 |
| 下一代命運 | 某些地區永遠戰亂、無望 | 全體重新開始,和平穩定 |
🤔 哪個「更好」?哪個「更不壞」?
如果你重視 人道、公平與倫理的根本 ——
那麼 方案二 可能「更不壞」,因為它打破了長期不平等與間接壓迫的結構。 代價極大,卻終結了「用他人流血換來自己的和平」的體制。
如果你重視 生命數量與文明保全 ——
那麼 方案一 可能「更好」,因為它避免了大規模毀滅,讓技術與制度有機會逐漸演進與改善,即使不公平長存。
🧠 結論:這是一個道德與歷史記憶的對撞
- 方案一 是我們今日世界的影子 —— 有選擇地忽視遙遠地方的痛苦,只要自己活得安穩
- 方案二 是極端的清算 —— 一場災難讓世界學會「和平不是天經地義,而是血與火的教訓」
🕊️ 我的觀點:
長期而言,最理想的是不依靠任何一種暴力來實現和平。 如果我們只能在兩者中選擇,「方案一」是一個緩慢毒死弱者的世界,「方案二」則是一場集體自焚換來的黎明。 若歷史無法避免災難,或許「災難後的覺醒」更有可能帶來真誠的反思與制度重建。
你覺得自己偏向哪個選項?我可以陪你一起深入探討你心中的猶豫與判斷依據。這種討論並不關於「正確答案」,而關乎你對人性的信仰與歷史觀的選擇。
Mistral.AI
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是一個經典的倫理思想實驗,用於探討道德決策和倫理困境。在您提出的情境中,我們面臨兩個極端的未來世界選擇,每個選擇都有其道德和倫理上的複雜性。讓我們分析這兩個選項:
選項1:未來世界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小規模的代理人戰爭連年不絕,死傷皆為亞洲、非洲、南美洲的人。
優點:
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全球範圍內的和平狀態相對穩定。 發達國家和地區可能享受相對和平與繁榮。
缺點:
小規模的代理人戰爭持續不斷,導致亞洲、非洲、南美洲的人持續死傷。 這些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下,社會和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可能導致全球不平等加劇,發達國家和地區與戰爭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選項2:未來世界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後迎來永久和平,但地球上有一半人口死於戰爭,9個擁核國家直接滅國。
優點:
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迎來永久和平,戰爭不再發生。 人類社會可能在戰後重建中學會珍惜和平,避免未來的衝突。
缺點:
一半人口死於戰爭,這是一個極其巨大的生命損失,對人類社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9個擁核國家直接滅國,這些國家的文化、歷史和人民將不復存在。 戰爭的破壞性影響可能持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社會和經濟的重建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哪個更好?哪個更不壞?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因為每個選項都有其嚴重的道德和倫理問題。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
生命價值:
選項1中,雖然有持續的小規模戰爭,但總體上的生命損失可能相對較少。 選項2中,一半人口的死亡是一個極其巨大的生命損失,這在道德上難以接受。
長期影響:
選項1中,持續的小規模戰爭可能導致長期的社會不穩定和經濟落後,影響全球的和平與發展。 選項2中,雖然戰後迎來永久和平,但戰爭的破壞性影響可能持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社會和經濟的重建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道德責任:
選項1中,我們可能面臨道德責任的問題,即是否應該容忍小規模戰爭的持續,以換取大規模戰爭的避免。 選項2中,我們可能面臨道德責任的問題,即是否應該接受巨大的生命損失,以換取永久和平。 結論
在這個電車難題中,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選擇。每個選項都有其嚴重的道德和倫理問題,我們需要在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之間進行權衡。最終的選擇可能取決於個人或社會對生命價值、長期影響和道德責任的權衡。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應該致力於避免任何形式的戰爭,並努力建立一個更加和平、公正和繁榮的世界。這需要全球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經濟發展、保護人權和環境,以及推動科技和教育的進步。
DeepSeek
这个电车难题的两种情境提出了深刻的伦理和政治抉择,涉及和平、战争、生命代价和全球秩序等核心问题。以下是对两种选项的逐步分析和比较:
1. 情境分析
-
选项1:小规模代理人战争的持续
- 特点:没有大规模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伤亡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南美洲)。
- 隐含问题:
- 结构性暴力:战争负担不均衡,弱势地区长期承受代价,可能源于大国博弈或资源剥削。
- 道德困境:和平是相对的,牺牲特定群体利益维持全球稳定是否公正?
- 长期影响:可能固化全球不平等,冲突持续消耗资源,阻碍人类整体发展。
-
选项2: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永久和平
- 特点:通过一场毁灭性战争实现终极和平,但代价是半数人口死亡和核国家覆灭。
- 隐含问题:
- 结果的绝对性:和平以极端暴力为代价,幸存者是否真能建立理想社会?
- 伦理争议:主动或被动选择大规模死亡是否违背人道原则?
- 可行性:历史表明,战争常播下新冲突的种子,“永久和平”可能只是假象。
2. 价值权衡
- 生命数量:选项1的累积死亡可能超过选项2(取决于持续时间),但选项2的即时屠杀更触目惊心。
- 正义性:
- 选项1的”慢性病”模式暴露系统性不公,可能引发道德谴责;
- 选项2的”休克疗法”挑战”目的正当性能否证明手段合理”。
- 未来可能性:
- 选项1保留改革机会,但需解决冲突根源;
- 选项2推倒重来,但文明崩溃风险极高。
3. 哲学视角
- 功利主义:计算总伤亡和幸福最大化,选项1可能更优(若长期死亡较少)。
- 康德伦理学:选项2将人视为和平手段而非目的,违背道德律令。
- 现实主义政治:选项1反映现实国际秩序,选项2是理想主义的高风险赌注。
4. 现实映射
- 选项1类似冷战后的世界,选项2类似核威慑下的”相互保证毁灭”理论。
- 关键矛盾:渐进改革与激进变革的效率与道德成本。
5. 可能结论
- “更不坏”的选择:
选项1相对可取,因其:- 避免一次性人道灾难;
- 保留通过非暴力手段改善系统的可能性;
- 符合”不主动作恶”的伦理底线。
- 但根本问题未解:
两者都是悲剧性选择,真正出路或在于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寻求全球治理、公平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6. 延伸思考
- 该难题本身是否隐含了”和平必须通过暴力实现”的错误前提?
- 能否设想其他选项(如科技突破、制度创新)打破这种困境?
最终,这个问题没有完美答案,但迫使人们反思:我们是否过于习惯将某些群体的牺牲视为”必要代价”?这种思维本身可能就是冲突的根源。
Gemini
There is no “good” outcome in either of these scenarios, only a “less bad” one. Let’s break them down:
Scenario 1: Continuous Proxy Wars
This future sees no large-scale wars, but constant small-scale proxy wars with casualties exclusively from Asia,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Analysis
- Pros: Avoids global nuclear annihilation and the widespread devastation of a third world war.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would experience relative peace and stability.
- Cons: Perpetuates immense suffering and death in specific regions. It suggests a deeply unequal world where some lives are deemed more expendable than others. This scenario implies ongoing instability and humanitarian crises for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Scenario 2: Post-WWIII Permanent Peace
This future involves half of the Earth’s population dying in a third world war, with nine nuclear nations being directly annihilated, followed by permanent peace.
Analysis
- Pros: Ultimately leads to “permanent peace,” which could be seen as a long-term benefit for the survivors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e elimination of nuclear powers might reduce the risk of future existential threats.
- Cons: The immediate cost is catastrophic: half of humanity perishes, and multiple nations are wiped out. This represents an unimaginable scale of death and destruction. The path to peace is paved with unparalleled suffering.
Which is “Better”?
Neither is truly “better” as both involve immense suffering.
Which is “Less Bad”?
This is a difficult ethical dilemma, but Scenario 1 (continuous proxy wars) could be considered “less bad” than Scenario 2 (WWIII with half the population dead).
Here’s why:
- Scale of Loss: While horrific, the deaths in proxy wars, even if continuous, would likely not reach the scale of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dying. Scenario 2 describes an extinction-level event for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humanity.
- Existence of Nations: In Scenario 1, nations and societies, even those suffering, would largely persist. In Scenario 2, nine nuclear nations are “directly annihilated,” implying their complete destruction and the loss of countless cultures, histories, and peoples.
- Potential for Change: In Scenario 1, there’s always a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that these proxy wars could eventually end, or that international efforts could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Scenario 2 describes a “peace” that is only achieved through an almost unimaginable global catastrophe, leaving a deeply scarred and diminished world.
Ultimately, both scenarios present grim prospects. The choice between them forces us to weigh different kinds and scales of suffering.
點評
首先是 ChatGPT。他認為這個問題涉及倫理、公平、歷史與責任。 之後的分析提及死亡人數、死者分佈、文明延續、倫理、實現和平、下一代的命運。感覺每一條都可以再展開論述。 他用六個標準進行了分析,然後說,答案取決於是更看重人道、公平、倫理還是生命與文明。同樣提及公正的,似乎只有 DeepSeek。 其他三個AI,或直接給出了答案,或不置可否,只有ChatGPT說答案取決於你重視的是哪些價值,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體現了這些價值。 最後的觀點,最理想的是不依靠暴力實現和平。如果必須選擇其一,ChatGPT 更傾向於“災難後的覺醒”,這和其他三位AI的回答完全不同。
Mistral.AI 的回答幾乎等於沒有回答,基本上就是將我提的問題拓展開來,解釋了一下。然後冷冰冰地說出了優點和缺點。 Mistral 也提到了價值權衡,但僅涉及死亡人數與經濟,在“道德責任”部分,基本上什麼都沒說。 感覺⋯⋯⋯⋯Mistral.AI 的結果沒什麼可聊的。
DeepSeek 的回答讓我眼前一亮。他說這個問題涉及伦理和政治抉择,和平、战争、生命代价和全球秩序等核心问题。 DeepSeek 提到了“牺牲特定群体利益维持全球稳定是否公正?”、提到了“可能固化全球不平等,冲突持续消耗资源,阻碍人类整体发展。”、還提到了“历史表明,战争常播下新冲突的种子,永久和平可能只是假象。” 其中有些是我沒有想到的。 DeepSeek 也提及價值權衡,但是很短。實際上,DeepSeek 的價值權衡都放到了上一節的“隱含問題”中了。 然後,DeepSeek 還提到了哲學視角,什麼功利主義、康德倫理學什麼的,好吧,我感覺自己像個文盲,我也不知道 DeepSeek 說得是否正確。 然後在“現實映射”方面,DeepSeek 提到關鍵矛盾為 “渐进改革与激进变革的效率与道德成本”。 DeepSeek 也選擇了第一個,因為“保留通过非暴力手段改善系统的可能性”。但是同時也說,還有第三種可能。 最後則說,這個問題迫使人們反思 “我们是否过于习惯将某些群体的牺牲视为必要代价?”
最後是 Gemini,首先,Gemini 的速度是最快的,呵呵,畢竟 Google 比另外三家企業更有錢。然後,Gemini 使用的是母語。 一開始,Gemini 開宗明義地說,兩種情況都不是“好的”,只有“不那麼壞的”,一下子就多了很多人情味。 之後的分析,似乎和 Mistral.AI 的分析基本一致。另外,他也提到代理人戰爭不會影響國家存續什麼的,讓人覺得不太舒服,這似乎把國家存續放在了個人生命之上。也許,也許他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把 Gemini 的回答翻譯為中文的話,Gemini 回答的字數還蠻少的。
然後是他們選擇的結果: ChatGPT 在衡量了六個標準之後,表示偏向第二個,理由有些浪漫。 Gemini 選擇了第一個,理由是死的人比較少。 DeepSeek 在一番衡量之後,還是選擇了第一個,而理由也比較充分。 Mistral 沒有給出確切答案。 ChatGPT 和 DeepSeek 都提到了價值權衡,Gemini 則沒有,Mistral.AI 提到了,但和沒提差不多。 ChatGPT 和 DeepSeek 都提到了公平公正,而 Gemini 和 Mistral 忽視了這些問題,這個我比較在意。
如果讓我單獨就這個問題的回答給四位AI打分的話,ChatGPT 10分,DeepSeek 8分,Gemini 6分,Mistral⋯⋯下課先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