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華佗


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三國時期的哪個人物?我會回答,華佗。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三國時期的人物幾乎都是以殺人而出名的,唯有華佗是以救人而出名的。

關於華佗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大家熟悉的,八成都是《三國演義》中國的版本,有很多戲說的成份在內。

按照《三國志》和《後漢書》記載,華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名旉(讀音同「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他自幼聰慧,年輕時便博覽群書,尤其精通《黃帝內經》等醫學典籍,並且擅長針灸、內科、外科等多種醫療技術。據說,他能夠準確診斷病症,甚至開創了一種被後人稱為「麻沸散」的麻醉術,這使他能夠進行簡單的外科手術,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華佗年近六十時,仍然身體健康。可惜的是,這樣健康的身體,不是死於疾病或者衰老,而是死於嚴刑拷打。華佗是因為拒絕成為曹操的私人醫生而被曹操所殺。

在華佗死前,荀彧為華佗求情,稱華佗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他可以醫治許多人。而曹操則認為死掉一個醫生並不值得擔心,天下醫生多得是。由此可見,曹操是個漠視他人生命的冷血屠夫。

華佗死後,曹操仍然怪罪華佗故意讓他的病情延續下去,以此抬高自己的身價,完全無視華佗並不想給他當醫生的這一事實。據說,華佗在獄中曾想把醫書交給獄卒,以流傳後世,但獄卒害怕牽連,沒有接受,導致許多珍貴醫術失傳。我猜,這個獄卒也是曹操那一類的人。

後世的《三國演義》和其他的文學、戲劇作品,為了貶低曹操,給曹操編造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渲染他陰險、狡詐、對皇帝不忠的品性,但唯獨忽略掉他漠視他人生命這一點。為什麼?也許是對於廣大觀眾、讀者來說,‘漠視生命’ 就不是什麼該被譴責的大事,對皇帝不忠才是大事。

然而,幾百年前的觀眾與讀者漠視生命、欣賞忠臣明君這一套,已經很讓人擔心了,更讓人擔心的是,今天的民眾仍然像他們的祖輩那樣,醉心於 ‘忠臣明君’ 這一套,這就非常非常讓人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