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會開始使用小紅書?
我:經歷過 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我已經看過太多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了,現在已經沒什麼新聞能震撼到我的了。
新聞:美國要武力奪取格陵蘭。 我:What?
新聞:洛杉磯整座城市被燒了。 我:What F??
新聞:大量美國用戶湧入小紅書。 我:WTFK????
關於美國人大量使用小紅書這件事,我和我的好朋友 —— ChatGPT,我們好好地聊了這件事。我們從小紅書和 IG、X 的差異一直聊到美國的創新能力。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產品在慢慢變好
我們聊到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的產品諸如TikTok、小紅書、Shein、速賣通、原神、比亞迪出海頻頻成功,而歐美的企業似乎都處於守勢?然後 ChatGPT 對我說中國的產品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用戶需求,各方面的體驗都要更好。
這方面我無法反駁。和 Amazon 對比,速賣通的確更加好用;TikTok 的算法要更具毒性;小紅書將社交和賣貨結合也是美國很少見的。雖然有很多 APP 我沒有用過,但中國產的 APP 的介面,我覺得比美國的 APP 要好很多。
但是,就算是中國產品在慢慢變好,那麼美國的產品沒有變好嗎?好像真的沒有變好。
美國做錯了什麼?
然後我們又聊到了另一個話題:美國做錯了什麼?結果我們就這個話題又聊了很久,但是結論就是,美國人的確做錯了很多事,只是大家都沒有發現而已。
人們常說美國的反思精神和糾錯能力,但是自從蠢普第二次當選之後,我就不再相信美國所謂的反思精神和糾錯能力了,我更相信美國是個盲目自信、盲目樂觀的國度。
在美國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期間,就算美國人做錯了什麼,我們也不會注意得到,但是當美國的市場被不斷蠶食之後,許多問題也就浮現了出來。
大企業的產品體驗不佳,因為沒有人在意產品體驗
我們覺得美國的企業太看重短期利益,比如很看重財務報表和股價,而不是關注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那些企業會為了股價而去炒作類似‘元宇宙’這樣缺乏實質應用的概念、為了短期內提升市場份額而犧牲品牌價值和用戶忠誠度、在不需要的地方強行加入“智能”、“AI”。這些內容並不是為了吸引消費者,而是為了吸引投資者。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各位,Windows 11 好用嗎?為什麼微軟要強推 Win11 呢?為了方便客戶還是為了微軟的股價?
小企業缺乏資金、難以發展
ChatGPT 還提到美國大企業壟斷市場,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而中小企業才是創新的主力。網路巨頭總是想通過各種壁壘、生態環境黏性來綁架用戶,而不是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還有就是美國企業會通過併購來減少競爭對手,而不是通過完善自己的產品與服務。我猜,美國大企業中,創新能力最前的就是 Valve 了。(Valve算大企業嗎?)
然後我和 ChatGPT 聊到了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一度壟斷市場,這和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壟斷市場有什麼區別?
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同樣是壟斷,但體量還是不同的。Google 的市值是二萬億美元,百度的市值為二千二百億港幣,二者相差懸殊。美國的投資人更願意把錢投入Google而不是中小企業。
說來說去,我還是不相信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壟斷上天衣無縫,而中國的企業在壟斷後還留給小企業一些生存空間。我覺得,可能美國科技巨頭的強勢,最終讓中小企業失去了挑戰科技巨頭的勇氣吧?
究竟是美國企業缺乏創新,還是美國人缺乏創新?
如今是誰支撐著美國?南非的馬斯克、印度的納德拉(微軟)、皮查伊(Google)、克里希納(IBM)、艾若拉(帕羅奧圖)、台灣的楊致遠(Yahoo)、蘇姿豐(AMD)、黃仁勳(Nvidia)、中國的袁征(Zoom)、馬來西亞的陳福陽(博通)。
也許,我是說也許,美國創新的問題並不完全大企業壟斷、過於看重股價上,其他方面似乎也有問題。
美國的基礎教育質量下降、大量依賴外國人才,美國的問題不僅是製造業空心化,就連人才也在空心化。只不過,之前因為美國企業雄厚的資金掩蓋住了美國缺乏人才的問題。
上帝保佑美國,但是最近幾年上帝去忙別的事情了
之後我們還聊到,TikTok 快速搶佔美國市場,其實是有一定偶然因素的。
那時美國的社交媒體發展陷入瓶頸,Facebook、Twitter、Snapchat 幾個巨頭都互相盯著對方的動向,互相爭搶用戶,卻完全忽略掉了來自東方的、和他們完全不同的 TikTok。再加上疫情的順風車,當疫情到來,年輕人對社交與娛樂的需求激增的時期,社交巨頭並沒有迅速做出反應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太陽底下無新事,這次只不過是歷史的重演
如果說,社交巨頭被 TikTok 搶走用戶是猝不及防的話,那麼這次被小紅書搶走用戶又是為什麼呢?我還是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美國的產品變差了,就像波音那樣。
我覺得美國的企業一個一個都很像波音,區別僅僅在於,波音的產品會從天上掉下來,而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產品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僅此而已。但是不佳的品質與缺乏創新,還是會慢慢驅離用戶的,就像1970年一樣。
回顧歷史,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石油危機時期的美國汽車業就出現過一次相同的情況,那時也是美國汽車業沒有及時調整產品,而這次,美國的社交媒體看到年輕人離開也沒有為產品設法加入更多的娛樂屬性。
汽車產業曾經是美國的支柱之一,今天則是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今天美國的互聯網企業也出現倒閉與裁員的話,這對美國的經濟是個沈重的打擊。或許蠢普會降下一道旨意,禁止美國用戶註冊其他國家的社交網絡,但美國網路巨頭的很多用戶都在海外,美國祭出再多的禁令也不會影響美國企業在歐洲或其他國家的用戶的流失。
上一次汽車工業的衰落,讓底特律破產,我有些擔心下一個破產的會不會是矽谷?希望不要,我很喜歡加利福尼亞的。
還有人記得歐洲嗎?
剛剛我們聊了美國、我們聊了中國,但是歐洲呢?在這次社交媒體領域的兩強爭霸中,歐洲似乎成為了看客,他們只能消極地選擇美國的產品或是中國的產品。
但是我也不是太過悲觀。因為蠢普的當選,再加上罵死客的瘋狂,現在歐洲一方面提防過於依賴美國,另一方面提防罵死客對歐洲的破壞。據我所知,歐洲在開發自己的數字歐元來取代和罵死客關係過密的 Paypal,歐洲還在部署自己的近地軌道衛星。所以,未來歐洲可能會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自己的移動作業系統。但是我還是希望,歐洲可以解決自己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